2007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物价涨幅在5月份以后明显上升,最高涨幅超过了2004年,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金融运行状况不断攀升,形成了过快增长势头,外部失衡状况进一步加剧,经济总体态势趋向偏热,中国经济运行指数 从上年底的54.5上升至5月份的64.2,上升9.7个点,超出了正常的绿灯区。2008年,我国经济是否会形成过热?通胀问题是否会缓解?在哪些方面会发生较大变化?我们将从经济运行的若干主要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金融调控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2007年,我国金融运行状况延续上年的上升走势,总体态势在2月份超出了正常的绿灯区,7月份进入偏热的黄灯区,10月份的金融运行指数 为74.5,分值比上年同期提高20.1个点。主要金融指标的增长速度进一步走高,10月末,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22.2%,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5.9个百分点,超过了2004年经济过热时期的最高水平;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8.5%,增幅比上年末提高2.8个百分点;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7.7%,增幅比上年末提高2.5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企业存款余额同比增长23%,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6.4个百分点,与2004年的最高水平相当。货币供应量M1和企业存款增长过快是金融状况偏热的主要表现。 若金融调控力度保持不变,2008年金融运行状况将继续保持上升势,原因在于导致2007年金融偏热的因素仍将对2008年产生影响。这些因素主要有三个: 一 是居民储蓄存款将延续下降走势。自2006年5月开始,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增长速度一路走低,至2007年10月末已降至3.7%,比2006年4月回调了14.5个百分点。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下降,首次出现于2006年10月。在2007年4至10月的7个月中,有6个月的余额是下降的,累计减少8520亿元,约为储蓄存款总量的5%。居民储蓄存款下降的起因是股市和房市的火爆,但已彻底地改变了居民储蓄的理念,存款将不再是居民储蓄的首选,因此储蓄存款下降势头不会再2008年发生逆转,而只会越演越烈。 二是外汇储备仍将大量地占用银行的资金。急剧增加的外汇储备大量地占用银行的资金,2007年前10个月累计增加28188亿元,超过同期贷款增量的3/4,其重要程度已与贷款差别不大。由于导致我国外部失衡的原因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因此上述情况仍将在2008年延续。 三是贷款将保持强劲增长。自2006年初以来,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速度一直呈缓慢上升走势,2007年,尽管央行采取了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的措施,但贷款增速的上升走势末变,10月末已上升到17.7%,增幅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造成这一结果主要原因在于商业银行具有很强的放款动机和贷款的市场需求很大,这两个因素在2008年都不会变。 在以上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金融运行态势的上升走势将会2008年延续。随着金融过热的加剧,对通货膨胀等问题的影响将会逐渐显现。为了应对金融过热,金融调控力度势必进一步加大。 二、物价涨幅难以迅速回落 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明显上升,10月份同比上涨6.5%,涨幅比上年同期上升5.1个百分点,超过2004年最高水平1.2个百分点。肉禽蛋类价格大幅上升是带动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增大的主要因素。分类别看,10月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7.6%,涨幅同比增大15.4个百分点,其他7个类别的涨幅则变化不大,涨幅增大最多的类别仅上升1.6个百分点,并且还有两个类别的下降幅度超过了1个百分点。 在食品价格中,10月份的肉禽及其制品价格同比上涨38.3%,涨幅增大35.7个百分点;蛋类价格上涨14.3%,涨幅增大9.1百分点;鲜菜价格29.9%,涨幅增大35.6个百分点;粮食价格上涨6.7%,涨幅仅增大3个百分点。 尽管2007年的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是结构性的,但这仅仅是物价上涨的表面原因,深层次的原因是通胀压力增大。通胀压力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金融状况偏热。二是升值压力向通胀压力转化,升值压力的本质是人民币币值低估,币值低估就意味着我国商品的价格低、外国商品的价格高。这在商品价格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自然就会导致国内价格向国际价格靠拢的通胀压力。国内价格低于国际价格还会引发国内商品的大量流出,并抑制外国商品流入,从而影响国内供给。三是收入增长偏快,2007年前三季度的税收收入同比增长30.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3.2%,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4.8%,前8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7%,各类收入增长过快意味着国民收入的超分配。 由于物价涨幅上升是通胀压力增大引起的,因此通胀问题并不一定随肉禽蛋类价格涨幅的回落而缓解。从目前的情况看,通胀问题将会在2008年进一步延续。作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有四个:一是主要金融指标的增长率仍呈上升走势,金融态势的偏热程度在上升;二是原油价格涨幅较大,其影响尚未充分向下传导;三是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价格的涨幅已由稳定转为上升,将会对处于下游的消费品价格产生影响;四是人民币跟随美元贬值,币值名升实降,升值压力在增大。 三、外部失衡扩大的势头将会有所缓解 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保持快速增长,外部失衡进一步加剧。1-10月份累计,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6.5%,进口总额增长19.8%,两者的增幅均与上年同期无明显差异。9月末,外汇储备达到14336亿美元,可满足1.5年的进口需要,同比增加4457亿美元,相当于2006年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7.1倍,同比增长45.1%,;1-10月份的贸易顺差为2124亿美元,相当于同期进口总额的27.5%,同期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4倍。 造成我国外部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内的因素,也有国际的因素,最根本的因素是人民币币值低估。2007年下半年,美元再次大幅贬值,虽然人民币没有完全跟随美元走,但对一些主要货币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贬值。与2006年末相比,2007年11月末的人民币对欧元贬值6.4%,对日元贬值2.4%,对英镑基本稳定。因此,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加剧了,这也就决定了外部失衡将继续呈扩大趋势。 外部失衡不断加剧对我国经济正常运行产生了巨大冲击,通胀压力加大、金融状况偏热、房市和股市不断升温均与这一因素密切相关,如何缓解外部失衡状况已成我国急需解决难题。2007年7月,为了缓解外部失衡问题,我国实施了大范围降低出口退税率的调控措施。这一措施使得贸易顺差的增长势头有所减缓,但没有改变贸易顺差的扩大趋势。估计2008年还会采取一些应对外部失衡的措施。 综合内在走势和调控措施两个方面的影响,2008年外部失衡仍将呈扩大趋势,但增长的势头会有所减缓。 四、投资需求增速呈先升后降走势的可能性较大 2007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需求保持快速增长,1-10月份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9%,增幅与上年同期相当,扣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增长速度为22.7%,比上年同期低2.5个百分点。 从影响投资需求的因素看,有利的因素较多。金融状况偏热、物价涨幅增大、企业效益高速增长均会对2008年的投资增长产生积极影响。2007年,全国商品销售价格的上涨速度不断加快,10月份同比上涨9.5%,涨幅比年初增大4.1个百分点,这一因素不仅会带动当年房地产投资增速上升,并且还会在2008年产生后续影响。 投资增速的进一步上升将会引发投资过快增长的风险,再加上金融偏热和物价涨幅偏高等因素,因此2008年下半年的投资增速将会在调控因素的作用下有所回落。 五、消费需求的作用将趋于基本稳定 2007年,消费需求增长速度明显加快。1-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1%,比上年同期提高2.5个百分点,但主要是由物价涨幅增大带动的,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2.3%,增幅与上年同期相当。1-9月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14.1%,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5.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速大约提高2个百分点。 消费需求增速加快主要是受价格涨幅增大和居民收入增长加快两个影响的因素,但这两个因素不会对2008年消费需求产生同样的影响。虽然价格涨幅不会在短时间内回落,但并不一定还会增大。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与2006年公务员调整工资有关,这种增长速度不一定会延续到2008年。因此,2008年的消费需求作用将趋于基本稳定。 六、总产出将保持快速增长 2007年,我国总产出快速增长,增长速度在上年较快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5%,增幅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8.5%,增幅同比提高1.6百分点;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实际增长24%,增幅同比上升1.4个百分点。 从以上对金融状况、国内需求、价格走势和对外贸易等因素的分析可知,2008年的经济增长环境是比较好的,因此总产出仍将保持快速增长,但增长速度不会进一步上升,而有可能略有回落。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2008年发生经济过热的可能性不能排除,但只要调控措施适当,尽快地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则经济过热是可以避免的。
作者: 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余根钱 电话:13161059666 63376670 邮政编码 :1008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