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成果简介
项目批准编号:LX2005-Y30
本项目由山东工商学院朱孔来主持,批准立项时间为2005年11月,最终成果形式为研究报告。课题组成员:孙小素、刘炜。
关键词:和谐社会 ;评价体系
一、本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
和谐社会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并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构建和谐社会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贯穿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和具体实践。本课题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以及和谐社会的本质,提出了和谐社会的内涵和基本特征;认为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应正确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突出八个工作重点;在明晰和谐社会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和谐社会统计检测指标体系应具有的功能及和谐社会的系统结构;建立了由4个层次、50个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研究提出了一套和谐社会构建进程监测评价的方法体系和监测评价的具体程序步骤;运用所研究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以山东为例,对山东省及所属的17个市和谐社会构建进程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实证分析,并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加快“和谐山东”构建进程的一些对策建议。
本研究报告共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和谐社会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的关系,认为和谐社会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并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第二部分论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和具体实践。第三部分论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区别与联系,认为就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而言,无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为了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就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而言,无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要以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理想和目标方向,不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期间要遵循、要追求、而且在整个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中都要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言论,都要围绕实现更高层次“和谐社会”的理想目标而不懈努力。第四部分阐述了和谐社会的概念、类型、本质、内涵和基本特征。认为: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整个社会要实现“和谐”,即社会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各个构成要素彼此之间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理想状态,就是让社会各成员、群体、阶层、集团之间的关系融洽、协调,无根本厉害冲突,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相互帮助,都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和谐社会分传统和谐社会和现代和谐社会两种类型;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人的主体价值得到充分尊重,人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人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应该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和谐社会,即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的角度来把握和谐社会的内涵;从表现形式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具有的十八个方面的基本特征。第五部分论证了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应处理好的关系和工作重点,认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应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突出八个方面的工作重点。第六部分是和谐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设计。分析了和谐社会统计检测指标体系应具有的功能及和谐社会的体统结构;建立了由4个层次、50个指标构成的检测评价指标体系。第七部分是和谐社会构建进程检测评价的模型方法,提出了运用AHP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模糊隶属度函数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运用线性加权和函数计算综合评价结果的一套模型方法,并给出了监测评价结果的统计分析方法,形成了一套对和谐社会构建进程进行监测评价的完整的方法体系。第八部分是和谐社会构建进程监测评价的程序步骤,从实践角度,论证提出了一套对和谐社会构建进程实施监测评价的具体的操作环节和程序步骤。
二、研究成果的创新
本课题对和谐社会的有关理论和监测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理清了和谐社会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理请了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认为应该从广义角度来理解和谐社会,认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应该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并首次提出了和谐社会的十个方面的内涵和十八个基本特征;对和谐社会指标体系以及综合评价方法等的研究属于系统性的创新,系国内首创研究,是最早对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要求进行统计监测研究和阐释性研究的重要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