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科研成果>>计划项目

关于沿海地区新农村和谐社区统计评价指标设置及评价方法研究
2009-07-07  

 项目负责人鲁东大学  杨瑞成

    (项目编号2006C09)

 

为响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号召,各地相继出台了建设新农村社区的规划,给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方案。在这些方案中,社区成为新农村的主要构成单元,因此,在建设新农村社区的过程中,必须抓住建设“和谐社区”这条主线,顺应国家建设“和谐社会”这一主题。于是,制定出一套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区”统计评价指标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制定合理有效的衡量新农村社区和谐性的统计评价标准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课题。

  沿海地区新农村社区和谐程度的统计评价指标应该立足于农村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家“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评价标准,选择恰当的评价指标,利用合理有效的评价方法,对沿海地区新农村“和谐社区”给出一个科学的综合评价标准,从而为沿海地区新农村“和谐社区”建设制定一个尺度,以进一步促进沿海地区新农村和谐社区的发展,在全国新农村建设中起一个龙头带动与示范作用。

   一、新农村和谐社区的概念

  社区的概念表述为:聚居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社会生活的基本组织单位。因此,社区是以共同居住的地域为基础,具有共同的社会联系和价值认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一种地方性社会。农村社区建设已成为这些地区一项亟待探索和实践的重要工作。

社区包含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两种类型。相对于城市社区而言,农村社区具有广阔地域,居民聚集程度不高,以村或镇为活动中心,以从事农业活动为主的特点。社区作为一个科学研究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农村社区。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认为社区既是社会的最简单形式,又是一种自然状态。这种社区实际上是一种传统农业形态下的社区,其主要特征是:成员对本社区具有强烈的认同意识,重感情、重传统,相互了解。对此,费孝通先生曾经以“熟人社会”加以表征。因此,传统的农村社区是一种在自然状态下,由于长期共同生活而形成的具有共同文化理念的共同体。可见文化传统在传统农村社区中具有核心地位。

二、统计评价指标设置

(一)构建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可操作和可比性较强的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坚持发展农村经济,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规划,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的要求,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制定新农村建设指标衡量标准,为构建全面小康社会服务。为此,我们在构建本套指标体系时应遵循目标性、可行性、全面性、系统性以及实事求是的原则。

(二)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结合中央有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以及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要求,吸收新农村建设的评价体系,我们构建了新农村和谐社区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从“基本比例、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民主管理”等7个方面来考虑,评价体系共设置量化指标68个,最后通过专家讨论、计算归纳及统计分析,形成最终量化指标 40个。

具体框架图如下:

 

三、评价方法理论研究

评估(Evaluation)是根据一定标准,以定量或定性的形式对事物做出判断。评价(Assessment)就是对测量对象的价值确定,是通过对照某些标准来判断测量结果,并赋予这种结果一定的意义和价值的过程。综合评价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是应用多个指标对一个复杂系统进行评价的特殊方法。它不是将多个指标的分析结果简单相加,而是在掌握有关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将各种有关因素的信息集中,依据其内在联系进行适当加工提炼,并密切结合工作实践,用数理统计方法或数学方法设计出恰当的评价模型,对评价对象的类别或优劣等级进行较为客观的判断,为实际工作的决策提供依据。

(一)AHP评价法

AHP评价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法),即层次分析法,是将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该方法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于本世纪70年代初,在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课题时,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尤其适合于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年代初,在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课题时,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尤其适合于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

(二)PCA评价法

PCA评价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简称PCA),即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是将多个指标化转为少数综合指标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主成分分析是建立一种从高维空间到低维空间的映射, 这种映射可以保持样本在高维空间的某种结构。它遵循三个原则:数据变异最大方向原则;最小二乘法原则;群点相似性改变最小原则。通过多个指标的线性组合,能将众多的具有错综复杂相关关系的一系列指标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即主成分),既能使各主成分相互独立,舍去重叠的信息,又能更集中更典型地表明研究对象的特征,还能避免大量的重复工作。这种映射可以保持样本在高维空间的某种结构。它遵循三个原则数据变异最大方向原则;最小二乘法原则;群点相似性改变最小原则。通过多个指标的线性组合,能将众多的具有错综复杂相关关系的一系列指标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即主成分),既能使各主成分相互独立,舍去重叠的信息,又能更集中更典型地表明研究对象的特征,还能避免大量的重复工作。

(三)AHP-PCA组合评价法

AHP法通过把复杂问题层次化,建立多层次的分析结构,变复杂为简单和条理,并采用两两比较的方法得到各指标在总目标中的权重,解决了定性指标难以度量、比较、最终做出评价的困难。但由于AHP法一方面难以考虑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也不易指出影响评价结果的主要指标。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在引入AHP法的同时也引进了PCA法。因为PCA法利用多元统计方法,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依据,方差越大(即差异越大),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的作用越大,从而指出影响评价结果的主要指标。本项目采用的这种层次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合起来的方法称为层次-主成分分析组合评价方法,简称层次-主成分分析法。

该模型的基本思路是用层次分析方法进行定性指标定量化和体现指标间重要程度的差异,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新农村和谐社区的建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该方法兼顾了层次分析法与主成分分析法的优点,避免了层次分析法中由于人为因素带来的缺点,使评价结果更全面,更符合客观实际。

四、实证分析

由于我国成型的农村社区还没有普及,没有成熟的农村社区可以用于比较,因此,本项目以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村基层单位(即编制为村)为一个农村社区,通过对沿海29个农村社区进行问卷调查,利用AHP-PCA组合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得出和谐社区建设情况的综合排名。

本项目采用的数据是2007年我国沿海29个农村基层单位一年的数据,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Step 1-专家打分:邀请相关专家对问题进行打分;

Step 2-层次分析法求各指标权重:可采用Expert Choice层次分析软件实现;

Step 3-原始数据标准化:利用SPSS软件实现;

Step 4-因子分析法计算提取主成分:利用SPSS软件实现;

Step 5-计算综合得分:利用Matlab软件实现并给出排名。

根据样本的主成分值算出各个社区的综合得分,得出综合排名结果及排序表。由综合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劳动力比例、机械现代化综合水平、人均年收入、外出务工人员培训率、劳动力专业技能培训覆盖率及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这六个指标在综合评价中的作用较大。

五、新农村和谐社区建设的策略与建议

从上述综合评价分析可知,我国新农村社区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进一步妥善处理农村社区发展中的不和谐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社区建设工作相关要求和社区工作的实际情况,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应包括“三室二站一场”即:社区办公室、警务室、综合活动室、社区社保救助服务站、医疗卫生站和室外文体活动场。同时,在拟建的农村社区应配套建设相关菜场、学校、医疗卫生及各类生活、娱乐设施,形成一个便利居民生活、生产的良好环境。

(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先进文化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和纽带,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价值导向、智力支撑和精神武装。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培育造就新型农民和使用人才、培育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推动力, 加大对农村文化教育的投入, 同时进行实用技术的培训及扩大实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让农民在具体生产、经营项目中接受技术培训和管理能力的培训, 农村图书馆是我国农村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要重视对农村图书馆的建设, 从而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建设服务, 通过各种类型的文献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文献信息服务, 同时对农民进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 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三)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

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 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要抓紧抓实。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并且要建设好农民急需的生活设施和社会设施, 为农民生活提供便捷的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新农村建设的现实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第一推动力,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才能使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加大农村福利补助措施,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和提高保障能力为重点,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广大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管理服务体系。把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覆盖到包括私营、个体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在内的所有劳动者;建立健全下岗职工和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和失地保险。继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以乡镇卫生院为主的农村合作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合作医疗水平,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继续严格执行计划生育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数量,优化性别比例,全面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建立完善的优生优育体系。

(五)重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农村生态环境事关农业可持续发展, 事关农民身心健康和农村人居环境的优劣, 因此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 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 保护生态植被, 在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情况下, 注重保护大气环境, 防止土污染和水污染, 并且处理好农村固体废弃物, 集中处理垃圾等。

 

 



欢迎来到中国统计学会 中国统计科学研究网!
版权所有:中国统计学会 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 不得转载
通信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75号 邮政编码:100826 电子邮箱:yjsinfo@stats.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