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一度的国际官方统计大会(IAOS)于2008年10月14-16日在上海举行,会议的主题是:重塑官方统计。来自国内外的370多名统计官员以及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其中国内代表有170多名。会议共收到论文130篇,国内34篇。 本次大会的论文选题涉及官方统计改革与创新、官方统计的用户需求、行政管理数据的使用等多个领域,代表了官方统计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和最新动态。本文选择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进行综述介绍,供国内统计同行参考和借鉴。 一、官方统计的改革与创新 (一)官方统计改革与创新的现状 联合国统计司的Paul Cheung作了关于国家统计局定位的报告,他指出很多统计局受到政府的控制和影响,为了获得更可靠的统计数据,需要提高统计局的地位,并且官方统计不仅限于普查和抽样调查。ISI(国际统计学会)的Denise Lievesley探讨了国家统计局的角色,并介绍了ISI在非洲帮助当地建立统计局的项目。EFTA(冰岛、列支敦士登、挪威和瑞士四国组成的国际政府组织)的Richard Ragnarsøn介绍了欧洲统计调查体系,认为全球一体化是促成统计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官方统计不应局限于做数据提供者,更应该架构多元分析知识与能力储备,以适应新发展带来的挑战。 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作了题为“服务科学发展,创新中国官方统计”的演讲,他介绍了近年来中国官方统计机构服务科学发展创新官方统计的重要举措,包括官方统计改进了统计组织体系、完善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了统计调查制度、积极推进了统计建设等。同时,中国统计面临着统计需求剧增、统计调查难度加大以及现行官方统计体系还不够完善等诸多挑战。针对国情,中国官方统计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基本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相适应,能有效服务国家科学发展,组织体系完善、调查制度科学、法制保障有力、技术手段先进、队伍素质过硬、服务优质高效的现代统计体系,切实提高统计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为实现上述目标,国家统计局将致力于以下改革和建设:一是建立职责明确、分工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官方统计组织体系;二是建立能够客观反映国情国力状况、全面描述和监测经济社会运行过程的统计调查制度;三是建立科学、高效、灵活的统计数据采集体系;四是建立规范统计工作各方面、统一完备的统计法律制度;五是建立覆盖统计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加工、管理和发布全过程的现代统计信息化系统;六是建立能够有效满足政府、社会公众需求和对外开放需要的统计服务体系。 (二)官方统计改革的内在动力——用户的新需求 统计用户的新需求是官方统计改革的一个内在驱动力,只有了解用户需求,才能使政府了解统计服务的真实水平,才能了解统计产品的效用度。联合国欧洲经济发展委员会统计部的Petteri Bear强调了解用户需求的重要性及实施方法,认为政府、国会、央行等发布官方数据的部门应负起调查用户需求的责任。另外,网络对了解用户需求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具体包括实现分类别、分主题的数据网络发布机制、网络反馈机制、网络链接功能等,是了解用户需求的可取之道。香港统计处的欧阳丽丽认为香港官方统计一向奉行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工作原则,通过加强同各种类型用户的对话与交流,了解统计用户需要掌握的数据信息。同时,全球商贸联系的进一步加强以及与中国内地官方统计的合作进一步扩大,都将引导官方统计向新的方向发展,而未来统计用户的新需求使官方统计将围绕区域数据的整合与发布和数据时序长度短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立陶宛的Algirdas介绍了采取用户满意度调查和创建“用户满意指数”两种方法了解用户需求的成功经验,其中用户满意度调查有月度、季度和年度调查,涉及的问题包括数据质量、可靠性、充足度和明晰度等。英国统计局的Richard认为英国官方统计系统与众多国家不同,具有分散特性,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世界各国是相同的,由于社会经济等领域都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些因素引发英国官方统计在数据收集、发布等多方面产生变化,同时他指出英国官方统计也存在很多需要改进之处,并给出未来统计建设的相关建议。 对于统计用户在微观层面的具体需求,挪威统计局的Geir Øvensen呼吁将家庭暴力纳入核心统计出版物的具体需求,用统计的手段来反映家庭暴力这一社会问题。近些年来,法律界先行关注反家庭暴力问题,社会学者开始讨论家庭暴力问题的成因和阻止方式。因此,将家庭暴力统计纳入官方统计中,可以满足这一部分用户的需求。丹麦统计局的Pernille Stender介绍了丹麦利用各种整合的劳动就业注册数据的情况。以前丹麦使用“工资信息系统”来整合劳动就业数据,但数据质量和时效性难以满足需要,而基于“电子收入系统” (e-income)建立的劳动就业统计数据库弥补了“工资信息系统”的部分缺陷,不仅可以产出月度劳动市场报告,而且可掌握到诸如工作时间、雇主信息等更广泛的信息。IMF的Robert主张对国际投资头寸(IIP)进行统计。在亟需整理外部金融稳定度的前提下,许多国家开始编制IIP数据信息,该数据可以用于分析金融资产结构、金融资产风险度,然而,发展和分析IIP数据的方法仍是有待开发的,是金融统计的新需求。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的石磊以CPI、GDP等宏观经济变量为例,说明这些变量的季节调整对宏观经济形势判断的重要性,但目前政府公布的数据中还没有提供这方面的季节调整数据,这些数据对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统计数据如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作者以数据调整问题、细分的统计数据和重要经济变量的计算为例来进行说明。 (三)以过程为导向的统计生产体系 随着官方统计数据被越来越多的使用,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以过程为导向的统计生产体系就是适应统计数据搜集的需要而建立的。新西兰统计局的Tracy Savage和Julia Gretton介绍了以过程为导向的统计生产的目标以及过程导向的统计生产的模型,模型包括目标建立、设计、数据搜集、数据分析以及发布几个状态。通过对实际状态和目标状态的比较,认识一般的统计过程,理解二者之间的差别,识别出可以标准化的步骤。同时,可以通过加强对人、过程以及方法的努力,更加广泛的使用已有的工具,继续提高管理水平来优化以过程为导向的统计生产过程。瑞典统计局的Mats Bergdahl介绍了过程统计的背景和过程管理中的一些关键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有过程部门的设立、公共过程的定义、项目管理委员会的设立以及R&D部门等等。他展示了过程统计的整个流程,并详细介绍了每一个过程的详细步骤,分析了每个过程的具体做法以及过程统计中的一些经验、局限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联合国统计司的Richard Laux介绍了荷兰、新西兰和瑞典在过程统计中的经验,阐述了向过程统计管理的变化以及过程统计包括的基本要素和框架:基本要素分别为意识、目的、知识、能力和控制,框架包括业务维度、人的维度以及企业维度等三个维度。通过对三个维度的解释,可以看出,面向过程统计的生产统计是一个变化的统计程序,同时也需要被管理;它需要商业目的,但成功的实行需要关注人和企业的维度。荷兰统计局的Robbert Renssen和Arnout van Delden认为荷兰统计局面临减少成本、减少行政负担和提高质量等挑战,提出了用户导向的统计方法,这主要包括数据收集的服务、数据服务中心、产出服务以及其它服务等,并介绍了荷兰统计局以用户为导向的统计方法的成功经验。 (四)官方统计发布系统的建设 丹麦统计局的Wulff详细介绍了丹麦数据的发布系统,指出丹麦采取电子方式优先的发布原则,并指定StatBank是官方数据的主要发布者,提供免费对外开放服务。丹麦利用行政数据程度较高,一些不对外公布的数据可以通过购买或者授权得到,而大多数对外公布数据由总数据库发布统计出版物和官方统计网站上,供用户查询使用。荷兰统计局Duncan的演讲内容新颖生动,主要介绍了以地图的形式进行地理数据的网络发布,网络发布可利用Google Map、Google Earth等手段,不仅可以直观地看到荷兰本国的地理情况,还可以看到邻国的地理信息,这种信息发布方式打破了传统,用更加自然、可变的方式发布信息。 二、官方统计数据的搜集方法与质量控制 (一)官方统计数据的搜集方法 英国的Frank Nolan介绍了英国的普查情况,传统的英国普查覆盖面大、普查员需要面对面地进行工作。为了能够改善问卷回答的速度和准确性,英国设计了网络填报的方式,在填报过程中,给填报者很多提示,家庭中只需要一个人就可以添加所有成员信息,这种方式带来了很多方便。美国普查局的Diane K. Willimack介绍了美国10年来在企业调查预先测试方面的经验。基于企业调查的复杂性,传统认知研究方法在经济调查测试中的应用,面临很大挑战。美国经济普查局已经在调查设计中加入了问卷预先测试步骤,预先测试的目的在于确定可能的回答误差,给出改进调查问题的建议。日本代表Naoki Makita介绍了日本的IMISOS在线调查系统,他主要介绍了在线调查系统的优点,过去调查的时候,很多人由于害怕不敢开门接受调查,采用网络调查的方式可以增加回复率,所以采用网络调查搜集数据的方式是非常流行,与过去搜集数据的方式相比,效率大大提高。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杨宽宽介绍了中国基本单位名录库的现状、面临的难点问题和未来改革的设想。提出建立部门间行政资料的共享机制,做好名录库动态维护更新工作,并以应用为导向来促进基本单位名录库系统的建设;田秀华介绍了中国企业调查的问卷设计和测试。问卷编码设计符合我国行政管理区划特点,采用封闭式问题的二项选择方式反映样本企业分开或合并的变化情况,而且个体调查问卷实现了由指标到问题的改进。设计的问卷经过在沈阳和临沂的测试和座谈,然后在三个地区试点调查中应用,被调查企业的满意度很高。挪威统计局的Nina Hagesæther和Zhang Lichun介绍了利用相邻差补法建立名录库的三重标准,即有效估计标准、正确的协方差标准和非随机标准,分析了不同插补方法满足这三个标准的情况。随后,他们介绍了相邻插补法的计算步骤和相应的算法,并以2006年挪威农业调查为例,对相邻插补法在建立统计目录库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实践证明这个方法具有很好的优势。 统计工作的信息化给统计工作带来更多的方便,减少了填报人的负担,降低了工作成本,也减少了邮寄和流程带来的成本。Thomas L. Mesenbourg着重介绍了Census taker软件和 Automated Export System申报系统。其中,Census taker软件是美国普查局与软件企业合作开发的软件,目前有7个调查是通过这个软件完成的。依靠技术优势,美国通过招标的方式委托电脑公司开发,由于参与招标的企业众多,美国普查局花很少的钱便完成了自动出口系统的开发工作,这让美国普查局得到不少经验。 (二)官方统计数据的质量控制 使用行政数据进行官方统计的好处是多边的,尤其是学者和研究人员,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益处,但是利用行政数据也会遇到很多难题,如数据覆盖面不足、统计概念和定义不一致等,因此逐项检查各行政数据的使用质量是十分必要的。挪威统计局方法论专家张立春探讨了行政管理数据的理论框架。虽然目前行政管理数据已经在统计领域中有所应用,但其理论框架研究明显滞后,有必要建立一个进行质量评估的框架。瑞典的Åke Bruhn介绍了结构分明的数据质量控制体系以及国家统计局需要应对的挑战。2005年瑞典统计局检验了自己的统计数据体系是否有效,结果发现因为不同的方法、不同的系统以及太多的工作使得工作不能保证效率。同时,挪威统计局的Olav Ljones指出,各国官方统计都比较注重民族和保持独立的问题,例如国际统计学会、挪威统计局和芬兰统计局等纷纷在各自的网站上发布相关声明。对于统计工作,高质量的成果必须包含有效的方法、遵守独立和保密原则。联合国欧盟经济委员会统计处的Heinirich认为有效使用行政数据,建立明确规范的统计法律是必要的,它可以规范行政数据的获取和使用,规范行政和统计之间的法律环境。上海外汇管理局的吕进中对政府统计信息质量进行界定,认为高质量的统计信息要具有适用性、准确性、及时性、可衔接性、可获得性以及可比性等,要符合用户对统计信息的满意程度,他从建立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的评价体系、做好统计协调和数据共享等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来提高政府统计信息的质量。 三、行政管理数据的应用 (一)行政管理数据与官方统计衔接 在2000多年前,埃及人建造金字塔的时候就开始了行政管理数据的运用,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电脑和电子记录的产生,统计数据的处理、建立和维护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行政登记的电子化使行政数据可以被广泛的应用。挪威统计协会的Svein Nordbotten对行政管理数据使用进行了回顾和展望,提出了建立一个以时间、对象和属性构成的三维系统,系统中的每个点都对应不同的时间、对象和属性,由此构成一个信息化的数据库,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确保这些数据的安全性,以便在未来更多地应用智能数据和可跟踪的数据。挪威统计局的Johan-Kristian阐述了以行政管理数据为基础的统计体系。北欧国家已经在普查中使用行政管理数据,这意味着数据收集、编排和处理方法都与传统上截然不同。他认为要建立基于行政管理数据的统计系统需要三个基础库:人口登记库、企业登记库、以及住址、建筑物和住宅登记库。在基础库中的每个个体单位拥有唯一的识别代码,且这些代码也在其他行政管理数据库中使用,所有的数据库就可以凭借识别代码相互联接起来。新西兰统计局的Denise和Brown介绍利用行政管理数据生产官方社会统计的相关背景,分析了这种做法的内在动力以及相应的好处,行政数据的使用还存在口径、数据质量、变量分类、连续性以及保密性等实际问题,他们以意外伤害信息管理、人口死亡率研究、雇主和雇员数据库链接以及三级以上学生的贷款和津贴为例,对行政数据的具体应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巴西统计局的Sidnéia Reis Cardoso介绍了使用行政管理数据产生官方经济统计的情况。他们建立起自己的商业注册登记库,以此为基础进行商业抽样调查设计。商业注册登记库的数据更新一部分来自于劳动部的社会保障记录和就业及失业登记,另一部分来自于财政部的企业名录,其余部分来自于每年一次的抽样调查。另外,2007年巴西公布的国民经济核算系统,已经开始使用来自税务部门的税收记录、中央银行的金融数据、养老基金等更多的行政管理数据。 (二)行政管理数据的具体应用 行政管理数据在社会、经济、环境和卫生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此次大会在这方面的议题非常广泛。 社会领域的应用。丹麦统计局的Mogens Grosen Nielsen 和Ole Schnor从社会统计中使用行政管理数据的好处、管理、组织以及技术四个方面进行阐述,认为充分利用行政管理数据需要管理、组织以及技术的协调和配合,而这种协调或配合需要对一定程度的标准化和整合进行判断,但标准化和整合的高低依赖于历史、技术、思想以及文化等的适合程度。他们以丹麦老年人的照料为例,对如何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以及现有的行政管理数据对老年人生活等方面进行统计,并获得了宝贵的经验。芬兰统计局的Veli-Matti Törmälehto介绍了芬兰1990年以来的人口和住户普查情况和以名录库为基础的抽样调查现状,认为抽样调查可以满足一些用户的需求,但不能满足以目录库为基础的统计需要,如何将二者结合起来对社会统计具有重要的作用。他以住户抽样调查中如何利用目录库为例,说明了社会统计中如何开发一体化的抽样调查和行政管理数据系统,并认为二者的有效结合可以减少数据的搜集成本、减少抽样误差以及更加有效的满足相关用户的需求。英国统计局的Minda Phillips 和Paul Sinclair认为利用行政管理数据可以改进或发展新的统计、获得较高的回答率、减少调查的成本以及减轻被调查者的负担等等。他们以2007年英国人口流动统计项目为例,介绍了这个项目的目的、关注的重点以及可行性研究,并以学校普查为例,介绍了普查的口径、信息的搜集以及调查的质量,就学校普查数据和婴儿出生的数据链接以及调查数据和学生入学信息链接进行了讨论,分析这些数据链接的好处和难点,介绍了这个项目的一些成功经验。Rigan A. C. Gonzalez 和Pedro L. N. Silva认为统计数据具有一定的隐私性和安全性,只能通过匿名化的方式进行抽样。他们以就业数据库为例,介绍了利用已有的就业记录来产生匿名化样本的目标、抽样方法、轮换策略以及样本容量等问题,通过分层抽样的方法,他们估计了不同工作状态下就业人员的比例以及不同活动部门的新就业人数的比例,给出了这两种估计比例的变异系数。意大利的Cristina Freguja介绍了普查中对家庭的统计。随着社会的变迁,家庭这个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一些人虽然是夫妻,但不生活在一起;另一些人不是名义夫妻,却有同居关系;还有同性关系的家庭出现,一些国家也已经认同了这种夫妻关系,因此,普查的时候就需要对这种情况进行区分,保证数据的细化。 经济领域的应用。澳大利亚统计局的Susan Kluth介绍了如何利用行政管理数据编制房屋价格指数。从1986年起,澳大利亚根据8个首府城市独栋房屋价格编制全国房屋季度加权平均价格指数。新编制方法中的权重以房屋总存量价值来计算,这一数据可以从普查中得到,而房屋的市场价格以合同互换日价格为准,数据来自于住房办公室和抵押贷款机构。由于前者实现完全覆盖但数据获得速度慢,后者覆盖不完全但及时,因此,在编制中使用前6个月的住房办公室官方数据作为基准,再利用抵押贷款机构的数据进行升级,产生当前季度的房屋价格指数。芬兰统计局的Hannele Orjala阐述了行政管理数据在企业统计中的潜力,认为焦点在于改进短期指标统计,而估计方法的持续提高扩展了行政管理数据的应用,如利用增值税数据编制工业产出的月度指数,行政管理数据还为确定最优样本规模和分析统计指标修正提供了基础。荷兰统计局的Arnout以短期统计为例阐述重新设计经济统计链条的问题。为了提高统计质量、减少行政负担和成本,荷兰统计局重新设计了经济统计链条,主要包括更加多地利用行政数据、使用自动化处理程序、Top-down方法以及链条管理等,它的一个核心范例是运用VAT数据计算SMB,但使用该法的前提是月度、季度和年度营业额数据具有连贯性并可及时获得。德国统计局的Jorg Enderer认为利用行政管理数据形成的统计指标可以降低被调查者负担、减少成本、更好满足用户需求,但同时又有时效性差、对新项目缺乏弹性和过分依赖外部数据源的缺点,且行政管理数据的质量和估计方法至关重要,但行政管理数据暂时无法完全取代统计调查。意大利统计局的Fulvia Cerroni 和Viviana De Giorgi介绍了意大利的一个评估企业收入和缴税监察的调查数据库,总共包括了300万家中小型企业,而且所有企业的报表制度都是相同的,但对不同类别的企业会发放不同的问卷调查表。统计人员对税务当局行政管理数据进行质量评估,认为这一数据可用于替代统计部门对中小企业的样本调查数据。 环境领域的应用。芬兰的Heli在其报告中指出,芬兰使用行政数据的经验丰富,最早始于1970年,由最初只涉及地理和社会统计演变为更多地出现在商业和环境统计中,整合行政数据是芬兰统计局重要的日常工作之一。他认为运用行政数据,必须具备一定前提,如受到不断更新的立法授权和保护、具有高度保密的工作原则、行政数据具有可整合性、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等等。尽可能地运用行政数据可以加强统计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的联系,但主要是统计部门对其他行政部门的依赖性会增加,所以既要加强二者的联系,又要划清二者的界线,这一问题十分重要。 卫生领域的应用。菲律宾、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介绍了相关的卫生统计工作经验。菲律宾国家统计协调委员会的Estrella介绍了菲律宾如何利用行政数据统计卫生状况的经验。在菲律宾,利用调查数据和卫生类行政数据两种资源获取最终的卫生数据,其中,调查项目包括NDHS、MCHS、FPS、CPH四种,而卫生类行政数据主要由卫生部和政府负责收集,注册类数据包括FSHIS、HMIS等各类数据。在整合两种卫生数据资源时,菲律宾一直在摸索合作机制,许多政府及非政府部门都参与到卫生统计工作中,这些部门的合作模式各不相同,而国家统计协调委员会就是协调合作机制的最高权威机关。Denise Carlton女士介绍了澳大利亚利用电子化卫生记录系统进行卫生统计的情况。在澳洲,统计局、联邦政府、地区政府和私人卫生保险数据是主要的卫生数据提供商,为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以及通过共享病例提高医治的流线型工作质量,澳洲采用了E-Health系统,它具有信息集中、省时高效的优势。加拿大的Michael Wolfson指出,加拿大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使用卫生类行政数据,主要利用出生与死亡注册记录、医院接受病人记录和癌症记录等各种行政登记数据。随着对登记数据的需求量加大,该数据源被多方链接,政府目前亟需在合理协调机制的作用下尽快建立保密性强、数据范围广的新型卫生数据库,因此,加拿大政府准备引入电子健康记录,以满足更广泛需求,但是目前加拿大对电子健康记录的设想仅停留在讨论阶段。 四、区域和城市统计进展 在这次大会中,城市统计协会分会进行了6场主题报告,主要探讨了地区和城市的统计问题。 (一)区域统计进展 区域统计数据的融合也是这次大会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欧盟统计处的Berthold博士就地区和城市数据整合问题进行了阐述。欧盟是区域性政府间的组织,对其区域的官方统计具有一定探讨价值。自1985年以来,欧盟统计处可以提供的数据包括区域地理、经济、环境、能源等各种社会数据。从2000年开始,欧盟统计处通过300多个指标来衡量和比较欧盟区域内365个主要城市的生活质量,进一步引发对区域数据统计的需求。另外,欧盟统计处对统计原则有自己的理解,主要包括独立性、客观与公正性、连贯性和可比性、可获取以及高度明晰原则等,其中连贯性和可比性对区域官方统计具有较为重要意义。挪威统计局与哈萨克斯坦统计部和吉尔吉斯斯坦统计委员会于2005年开始合作,致力于交流研究基础性统计登记的经验,整个项目到2010年结束。在合作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北欧的统计方式不能照搬到哈萨克斯和吉尔吉斯坦,为此,两国政府都制定了长远的改革规划,如哈萨克斯坦政府制定了2007-2012年的发展战略,当务之急的改革内容包括:引进有效的政府报表体系、实现与税务的机构的互动、发展报表地址数据库以及建立人口报表统计。英国统计局的Denise Silva和Philip Clarke认为在小地区统计中,存在减少样本容量、减轻被访者负担的压力以及样本容量小不足以提供有效估计等问题,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合并相似的地区来扩充小地区样本,以满足统计抽样对小地区样本的基本要求。在小地区统计的估计方法中,他们就如何利用行政数据或普查数据提供辅助信息,建立相应的统计模型去分析社会经济问题进行了介绍,并主要以2001年普查为例,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二)城市统计进展 香港运输署的Sorais Lee女士介绍了香港运输署在制定计划中所应用到的统计数据,主要包括香港和大陆统计部门的数据、移民局关于移民的数据、海关和税收部门等的数据以及香港运输署自己的调查数据,同时,他们最近和深圳统计局联手将居住在深圳的香港人做了一个统计。这些数据的应用对于制定跨境运输计划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德国的Helmut Maier评估了社会指标在城市和地区规划中的经济作用,并以德国机场的选址为例,分析了对机场噪音反感的居民数量等60个社会指标对机场选址的影响。同时,他在另一个演讲中利用统计数据建立模型,分别对俄罗斯与德国之间管道燃气项目对俄罗斯和德国的经济影响进行了评估。德国的Udo Maack博士对于地区统计指标分类改变后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改变区域分类后对时间序列数据的影响很大,为了避免产生错误数据,对数据进行调整是非常有必要的。法国的Patrick Redor根据地区演进新方法,分析了法国农村人口演进新趋势,研究发现,农村的人口增长和部分变化剧烈的城市之间具有较强的关系,人口密度最低的农村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较快。德国的Hans Menge认为,由于种种原因缺少区域数据时,需要对以前的数据进行估算,不是简单的直接加和,而是需要进行负责的技术化的处理才能使前后的数据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英国的Andy Judge根据2001年人口普查数据得出不同区域的人口结构特征,估算出当地人们的健康状况,并据此估计出当地臀部和膝关节置换手术需求量。希腊的P. I. Prodromids根据2001年希腊1034个区域人口普查数据来研究该国不同地区男性和女性的就业、失业情况。研究表明,人口结构、人口密度、就业单位集中度等都是影响男性和女性的就业情况的重要因素。此外,捷克统计局的Petra Kuncova介绍了捷克地区参考系统及两个应用范例;西班牙的Martin-Guzman利用官方统计测量了欧盟成员国和欧盟区域的福利问题;英国的Dev Virdee介绍了英国的统计地理;阿姆斯特丹的Jeroen Slot阐述了该国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城市和区域统计。
(审稿:李纲;记录整理:孙学光、吕忠伟、姜澍、李峻浩、施凤丹、冯蕾)
|